關于線路板,你了解多少?
一、什么是PCB?
PCB(Printed Circuit Board,印刷電路板)是電子設備中用于連接電子元器件的核心部件。它通過預先設計的導電線路替代了傳統的手工布線,使電路更緊湊、可靠。簡而言之,PCB就像電子產品的“骨架”和“血管”,支撐元器件并傳輸信號與電力。
二、PCB的發展歷程
起源階段(1900s–1940s)
1903年,德國工程師Albert Hanson提出“印刷電線”概念,但未實現實用化。
1936年,奧地利人Paul Eisler制造出首塊功能性PCB,用于收音機,成為現代PCB的雛形。
初步發展(1950s–1970s)
20世紀50年代,晶體管取代電子管,推動PCB小型化。單面板和雙面板成為主流,通孔插裝技術(THT)廣泛應用。
60年代,多層板技術出現,通過層壓工藝實現復雜布線。
技術革新(1980s–2010s)
表面貼裝技術(SMT)取代通孔插裝,元器件可直接焊接在PCB表面,大幅提升密度。
高密度互連(HDI)技術引入微盲孔和激光鉆孔,適應智能手機等設備需求。
現代與未來(2010s至今)
柔性電路板(FPC)、剛柔結合板興起,支持折疊屏手機和可穿戴設備。
5G通信推動高頻高速PCB需求,材料與工藝持續升級。
三、PCB的制作方法(以多層板為例)
線路板設計布局
工程師將電路設計轉化為Gerber文件,工廠檢查無誤后開始生產。
芯板制作
覆銅板清洗后涂覆感光膜,通過紫外光照射固化線路圖形。
化學蝕刻去除多余銅箔,形成內層電路。
層壓與鉆孔
多層芯板與半固化片疊加,高溫高壓下粘合。
鉆孔機打通各層,孔壁通過化學沉積銅實現導電。
外層處理
電鍍加厚孔壁銅層,外層圖形通過類似內層的感光蝕刻工藝完成。
最終清洗、測試,確保電路無短路或斷路。
四、PCB的未來趨勢
高密度與微型化
HDI技術持續升級,線寬/間距向50μm以下發展,支持更小、更輕的電子產品(類載板,載板等)。
柔性化與三維集成
剛柔結合板在汽車電子、折疊屏設備中廣泛應用,實現立體布線。
高頻高速材料
5G和AI推動低損耗材料(如聚四氟乙烯)需求,提升信號傳輸效率。
綠色制造
無鉛焊接、環保基材成為主流,減少生產污染。
智能化與自動化
AI輔助設計、工業4.0生產線加速普及,提升效率與良率。
電路板技術從單層板到高密度互連的演進,見證了電子產業的飛速發展。未來,隨著5G、AI、物聯網的普及,PCB將繼續向高集成、高頻化、環保化邁進。
我要評論: | |
內 容: |
(內容最多500個漢字,1000個字符) |
驗證碼: | 看不清?! |
相關資訊
最新產品
同類文章排行
- 關于線路板,你了解多少?
- @PCB設計初學者,這些PCB注意事項你知道嗎?
- 汽車無線充電 PCB:突破充電效率瓶頸之路
- 為什么大多數PCB是綠色的?背后竟有這么多故事!
- 電路板廠家怎么選?小編來教你
- PCB板為什么被稱為電子世界的"高速公路網"呢?
- 電池電路板如何融合新技術,開拓更多應用領域?
- 如何通過材料創新解決 5G 線路板的散熱與介電性能矛盾?
- 十大PCB設計黃金法則,不來了解一下嗎?
- 優質 PCB 廠如何憑借自身優勢,成為行業信賴之選?
最新資訊文章
您的瀏覽歷史

共有-條評論【我要評論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