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貿易戰短期休兵,華為禁令警報有暫時緩解跡象,線路板廠經歷了半年的震撼教育后,多半也都掌握到一套合宜的應對模式,未來帶來的短期市場波動應該會越來越小,市況冷熱轉換速度之快,對PCB廠來說確實也是難以反應。
作為整個電子供應鏈上游的PCB產業,是整個市場中相對被動的族群,除了距離終端市場較遠,難以判斷實際下游需求之外,在產能的調配及遷移上也較其他產業麻煩許多,TPCA理事長李長明指出,由于產業特性的關系,線路板廠的資產中不動產的比例一向偏高,所以遷廠難度很高,加上PCB本身受關稅直接影響小,這才讓線路板廠一直保持按兵不動的狀態。
相較于下游組裝系統廠早在去年底就開始調整全球生產布局,PCB產業至今從上到下并未有太多太明顯的布局調整,業者普遍表示,除了部分有安全疑慮或高階技術專利的產品,客戶會要求一定要在非大陸生產之外,因為關稅而要求的產能轉移可說是少之又少。業者認為,PCB本來就不在第一波商品清單的關稅范圍內,加上成本比例偏低,客戶也不會要求其一定要轉移陣地,轉移生產地帶來的成本,恐怕還高于分攤的運費成本。
就算有不少負面因子浮現,現在中國大陸成為全球PCB生產重鎮的事實,短期內應該很難改變。不管是基礎建設還是人力資源管理上,中國大陸具備的競爭優勢依舊勝過周邊其他地區,甚至上游CCL廠都打算因應PCB生產持續轉移至中國大陸的狀況,在中國大陸持續擴充產能。業者指出,要讓PCB產業從大陸移回臺灣已經很困難,轉向東南亞難度又更高,短期內這仍是相對不切實際的選擇。
新的商品列表陰影籠罩
美國政府針對下一波3,250億美元清單課稅行動雖然已經暫緩,其中可能包含NB、平板、手機等大宗消費性電子產品,整個電子產業因此人心惶惶,線路板廠也非常擔心之后的市場需求會因此受到更進一步的打擊。同時,整個供貨系統會不會因此重新調整而帶來更多沉默成本,也是業者非常關注的重點,瀚宇博德就曾悲觀地表示,如果后續3,250億美元商品也被課稅,只怕大家都活不下去。
前一波列表里面包含的產品中,有不少都是本來就不在中國大陸生產的,且規模也不算大,因而下游客戶將產能轉到臺灣或東南亞國家時,并不會帶來太大的成本負擔,運費的分攤及供貨通路調整也很順利。然而,如果像NB、平板、手機等產量龐大的產品要進行同樣的規劃,那就很勞民傷財了,雖然還未確定新的關稅政策,但有不少業者已經開始客戶溝通接下來的供貨策略配置。
面對第二波的關稅沖擊,線路板廠現在應該會逐步確立接下來的主流策略方向,就是中國大陸產能不會變動,至少要能就近服務當地客戶;但另一方面高階產能與投資未來不見得會繼續往中國大陸流去,大多數臺灣線路板廠其實一直都是把高階產能留在臺灣。而貿易戰現今的發展局勢,很有可能會讓臺廠延續這樣的兩岸經營策略。
華為禁令后續仍未明朗
華為被美國全面封殺,可能是貿易戰以來具直接性的沖擊事件。此前華為面臨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,而在川習會后帶來了些許的喘息空間。雖然多數臺廠都強調,華為占其營收比例并不算太高,對營運的影響有限,但華為終究身為全球市占率第二高的手機品牌,其在下半年能帶來的營收挹注是相當可觀的,若真的華為下半年無法推出旗艦新機,對整個電子供應鏈肯定會有一定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