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來越多“一專多能”無人機的出現和使用,已經引發農業種植生產組織模式的深刻改變。有植保公司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,相比以往,農戶在年初規劃土地和雇傭人員時可以少計算幾人。“以前在除草、澆水、打藥環節都要有專門一個人負責。現在不需要了,除草、打藥依靠無人機都可以直接完成。主要是打藥部分的人工成本減少了。”
另一方面,在國家電網日常運維中,無人機也開始大顯身手。線路板廠小編了解到,國家電網新疆公司今年全面鋪開無人機應用。“之前是各單位自行采購無人機,國網這兩年給我們配了8架。”國網新疆電力公司航巡中心副主任陳輝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,今年新疆公司將到貨33架無人機,加上通過租賃方式給全疆14個地州配備了153架無人機,航巡中心管理的無人機規模將約有186架。
繼農業植保等應用之后,國家電網新疆公司全面鋪開無人機運維應用。
大約在四年前,由于水土不服加上想家等各種原因,半導體專業出身的謝偉從華南一家通訊大廠辭職,回到新疆老鄉。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無人機,被這個新奇的“大玩具”所吸引,也由此找到了新的創業方向——如今他已經是一家無人機植保公司的總經理。
而在謝偉創業前后,越來越多來自于不同行業背景的專業領域人士開始“跨界”農業植保無人機市場。實際上今天的新疆,眾多跨界創業者已經共同開創出前景廣闊的新興行業。
不僅在新疆當地,那些隨著不同季節涌入新疆的外省人也發生著改變。比如,每當棉花豐收季節,來自各人口大省的采棉工一批一批趕往新疆采棉的光景已不再,取而代之是農忙時節被稱之為“飛手”的無人機操作者帶著各自熟悉的無人機,從全國各自往新疆匯聚。
無人機帶來的改變不僅和土地有關,還包括鐵塔林立的電力行業。今年是國家電網在新疆地區全面推行無人機電力巡檢的第一年,到今年底,國網新疆公司旗下運維部門將引進和管理約186架無人機。這一改變與國網將為一條“特級”輸電線實施運維息息相關。
今年初,被稱為“世界之最”的昌吉-古泉±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變電工程實現全壓送電,如何對這條目前世界上輸送距離最遠的線路進行巡檢,對國網新疆公司的運維班組來說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全新考驗。
PCB廠發現,在行業應用領域的技術不斷迭代之下,無人機得以在高山峽谷間穿梭,抑或在田野間低空飛行,改變了傳統行業的運轉效率,也為這些關乎國計民生行業的生產組織模式帶來巨大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