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路板廠根據移動通信技術的基礎建設流程,5G的建設周期按先后順序可分為規劃期、建設期、優化維護期和應用期。
目前,中國5G正處在建設期和優化期。政府一旦發放5G商用試驗牌照,運營商、終端設備商就會進入應用期。
對于發放牌照的日期,不少PCB業內專家預測,臨時牌照將在今年世界電信日期間發出。
資深電信專家項立剛認為,這一時間點發放牌照可能性很大,“5月17日畢竟是一個時間節點,而且正是年中,下半年要進行預商用,也需要發牌照了”,他說,通過大約一年的預商用后再進入正式商用,這屬于正常節奏,“中國發放5G臨時牌照其實一定程度上可視為‘延緩’節奏,可以看出監管層的謹慎態度,出現問題,也可以緩沖”。
電信分析師于成強告訴新浪科技,無論對于運營商還是設備廠商,早發牌照的優勢都十分明顯。比如運營商,發牌后可以更好地進行5G規劃,更重要的是,前期花費巨資投入研發和建設,有了牌照則意味著可以持證上崗,進行資金回籠;再如設備廠商,中國發牌越早,對于技術成熟度較高的華為越有利。
但是,就在上周,華為中國運營商一高管向新浪科技透露,5月17日,他將在某活動中演講,“當天沒有別的大事”。
中國何處領先?
根據第43次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》,截至2018年3月,中國提交的5G國際標準文稿占全球32%,主導標準化項目占比達40% ,推進速度、推進質量均位居世界前列。
文獻和項目的數量,決定著國際通信行業標準化組織(3GPP)制定的國際標準。這一現象表明,中國在5G發展過程中正扮演著積極重要的決策。
事實也的確如此。電路板廠據報道,中國三大運營商在5G相關標準的制定中分別占據重要角色。
例如中國移動,在2017年12月就牽頭完成首版5G網絡架構國際標準;中國聯通,主導著3GPP發布了首個Sub-6GHz 5G獨立部署的終端射頻一致性測試標準;中國電信,牽頭組織3GPP官方技術標準的撰寫等。